[優質香皂]機器製程如下:
一、油脂預處理
主要有熬煉、脫膠、脫酸、脫色、脫臭。
熬煉,將油加熱熬煉,除去雜質與水分。
脫膠,將油分別加熱到49~50℃,在不斷攪拌下加入10%~30%的鹽水後,靜置,分離,除去油脂中的磷脂、蛋白質及其它大分子膠體物質。
脫酸,將油脂加熱到70~90℃後加入0.05%~0.2%的磷酸攪拌,待反應完全,再加入10%~12%的鹼溶液進行中和,然後再加入總油量10%的熱水進行洗滌,靜置後分離、脫水乾燥。
脫色,將油脂加熱至105~125℃,加入活性炭攪拌、過濾。
脫臭,則採用蒸汽蒸餾的方法。
其實
一般在做手工香皂所選擇的油脂 是精製過的
使用的是經過 熬煉 脫膠 脫酸 脫色 脫臭處理的油脂
所以在原料部分
手工香皂和機器香皂 不分高低
二、皂化
將預處理過的油,加熱至完全融化,再加入28%的氫氧化鈉(NaOH)混合,煮沸,進行皂化反應。NaOH加入量按測得的油脂皂化值來換算。
手工香皂 皂化部分使用的氫氧化鈉也是經過精確計量的
雖然 幾乎所有的手工香皂製造者 並沒有做皂化價的測定
但是 依油廠提供的檢驗報告計量 這部份可以做到和機器香皂一樣的水準
三、純化
主要有洗滌與精製、中和、乾燥、加工。
洗滌與精製,皂化完成後皂基再洗滌3~4次。
中和,用磷酸中和過量的氫氧化鈉。
確實手工香皂並沒有做純化的步驟
但是
手工香皂是採取油脂過量反應
經過至少30天以上的熟成
氫氧化鈉幾乎是完全反應而不殘留
所以 中和及洗滌精緻
對手工香皂來說 不是必要的
四、後加工處理
經脫水或熱乾燥處理成皂基,加入香精、色料、酒石酸、EDTA等添加劑後,進行充分的攪拌和研磨、壓條、切塊即成。
手工香皂是在入模前加精油 色料等混合均勻
30天以上的自然乾躁
切塊部份或許不若機器皂精確
借由切皂器等工具
手工皂大約可以控制在±5公克
或者 有些是秤重賣
在後加工處理 似乎也看不出非機器香皂不可
五、品管指標
游離鹼(NaOH) ≤0.1
總游離鹼(NaOH) ≤0.3
乙醇不溶物 ≤2.0
氯化物(NaCl) ≤0.7
在品管指標部分
確實是手工香皂的弱點
乙醇不溶物 主要會指向鹽類
手工香皂因為不做中和及鹽析
所以基本上沒有這種問題
比較擔憂的是
手工香皂是不是真的都有堅守熟成期
使氫氧化鈉未殘留或殘留量在可接受範圍內
所以 應該可以加強管理
游離鹼或總游離鹼的測定並不困難
只要手工皂有管理的辦法
品質不見得會輸機器皂
倒是手工皂基於健康和環保的理由
所添加地原料都以自然健康環保為出發點
並未使用非必要性且具爭議性原料
可能讓使用者更為放心
當然手工香皂必須朝正面發展
不能迷信 以為手工就是最好
必須在每個步驟嚴格把關 控制品質
否則 使用機器皂會更安全 至少有經過品質管制
以上不同的論點 供大家參考